为推进新版GMP在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的贯彻实施,提高大容量注射剂的生产质量控制水平,7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大容量注射剂生产质量控制现场会。
据悉,中药注射剂生产质量控制现场会日前刚刚在石家庄召开,而冻干粉针剂生产质量控制现场会亦于7月5日在上海召开。这是新版GMP实施以来,SFDA首次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发挥技术引导和企业示范效应,交流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要点,提高企业实施新版GMP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推动新版GMP贯彻实施。
缺陷仍存
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主任张爱萍在会上对新版GMP的实施情况做了介绍:自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共收到企业药品GMP认证申请资料158份。根据受理情况,从2011年5月起组织认证现场检查,对151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认证现场检查。目前已有124家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检查。所有申请中有46家大容量注射剂的GMP认证申请,其中有33家已通过检查并进行了公示。
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对大容量注射剂企业现场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类缺陷最多,约占总缺陷比例的24%;其次为设备和文件管理,分别约占缺陷比例的15%和13%;厂房设施约占总缺陷比例的11%;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确认验证分别约占总缺陷的9%、8%、8%;物料与产品约占6%;在产品发运与召回、委托检验与委托生产、自检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数量较少。
张爱萍分析指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掌握理解不充分,如:对于偏差的处理仅仅进行简单处置,没有找出导致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部分属于变更管理的变化没有按照自身制定的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处理;对于趋势分析、年度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工具应用不熟练,没有进行仔细的梳理、分析。
文件管理方面的缺陷多集中于批生产记录的设计与填写,文件的定期审核、修订,甚至部分文件、记录的唯一性、可追溯性乃至真实性经不起推敲。厂房与设施的缺陷多集中于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的有效性、仓储区仓储条件满足物料与产品的质量要求充分性等方面。生产管理的缺陷主要集中在防止生产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以及具体的生产操作方面,包括生产期间使用的物料、中间产品、已灭菌产品、未灭菌产品的管理等。机构与人员的缺陷多集中于人员培训,特别是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和培训效果的定期评估。确认与验证的缺陷多集中于方案制定(范围和程度须经风险评估确定)等。
“执行药品GMP的基础是注重实际、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关键是药品生产企业要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张爱萍表示。
早做准备
新版GMP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并结合我国国情,按照“软件硬件并重”的原则,重点细化软件要求,引入许多新的制度概念,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药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同时,强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与注册审批要求的一致性;与药品上市、不良反应检测、召回等其他监督环节的有效衔接等也都与国际上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科伦药业总经理程志鹏指出,新版GMP对药品质量控制体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输液作为直接输入人体血液的无菌制剂,其生产质量控制更加严格。
科伦实业集团副总裁葛均友向记者表示:“大容量注射剂是静脉输注的,量较大,它的生产质量控制有两个关键要点,一是无菌,不能有活的微生物;二是无微粒。贯穿于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需要围绕这几个要点进行设计。比如原材料采购时,内控质量方面就要考虑增加微生物和内毒素等检查项目;无菌则要求生产要考虑灭菌柜的设计,C+A的环境控制区,采取减少人员接触的措施等。”
现场会上,科伦药业做了输液生产质量控制的分享汇报。据介绍,科伦药业已于2011年启动了新版GMP实施工作。科伦药业所有的45条输液生产线中,已有12条通过新版GMP认证。其中8条可立袋输液生产线中,已有3条通过新版GMP认证,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通过。同时,科伦药业从2011年开始陆续开展质量风险评估工作,把被动性控制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转变成主动性控制,通过对过程风险的控制来“设计质量”。
按照新版GMP分步实施计划,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GMP要求。“国家推进新版GMP的要求不会放松。晚做不如早做。”葛均友表示。
执行药品GMP的基础是注重实际、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关键是药品生产企业要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来源:医药经济报